服了!!!到現在還有人認為專注于內容就能拯救傳統媒體

去年,《東方早報》宣布于2017年停刊;半個月前,《京華時報》被曝即將停刊;十天前,時代公司(Time Inc.)亦宣布英國版《InStyle》雜志行將停刊……這些已曝出的消息想必只是冰山一角。在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傳統紙媒要么紛紛關停,要么轉戰網絡。遺憾的是,成功的轉型者少之又少。
上周一,路透社作者 Jack Shafer 發文稱紙媒們轉型不成功基本上是因為內容做的不行。對此,著名科技博客 Stratechery 的主人本·湯普森(Ben Thompson) 專門發文表達了不同看法。與此同時,湯普森還在文中談到了IT革命與互聯網革命之間的區別。
以下內容來自 Stratechery,原標題為《 The IT Era and the Internet Revolution》。作者 Ben Thompson,文娛數據庫編譯。
一個有點長的引子
經常看 Politico 的讀者可能注意到了,本周一,路透社作者 Jack Shafer 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傳統紙媒是不是犯下了巨大錯誤?》。文中有兩段話很有意思:
“過去的二十年是瘋狂的二十年。傳統紙媒的編輯和出版商們不停地嘗試將紙媒搬到網頁上,想以此獲得重生,但結果,他們是不是大錯特錯了呢?或者干脆說,他們是否從一開始就該守住自己的紙上國土,而不該去開辟什么網上天地?要知道,那4開紙才是他們最主要的‘奶源’。
這一觀點出自《新聞實踐》(Journalism Practice)于數月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作者在文中引述了大量數據和可靠論據,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大多數紙媒都錯誤地采取了‘技術為重、網絡為先’的戰略。但其實,紙媒們可能根本就不該嘗試去攻占智能手機、iPad或者 VR領域——它們的未來就在于守住過去。”
何謂“守住過去”?Shafer 認為,紙媒們應該把熱情重新投入到對內容的保障上——就算要堅持在網上開疆拓土,也得先抓住內容這柄利器,不然,費心巴力地弄的網站充斥著質量低下的內容不說,還半個屏幕都是廣告,誰還愿意看上一眼呢?
總之,Shafer 的觀點就是:紙媒網站之所以抓不住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原因就在于其網站編輯們水平太有限。這個病根兒解決了,才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恕我直言,Shafer 的觀點實在站不住腳。
十幾年前大多數人幾乎天天讀報,這不假。但這難道是因為當時的報紙很有魅力嗎?當然不是。真相是:除了報紙之外人們幾乎別無選擇,僅此而已。
同樣,今天的紙媒在網上掙扎求生卻收效甚微就是因為其閱讀體驗很差嗎(盡管事實的確如此)?當然也不是。而是因為讀者們有限的注意力已經被無限的互聯網瓜分凈盡了。
Facebook 上什么新聞沒有?社交 App 可以黏住我們的手指一整天好不好?還有,那些精準投放的廣告多么讓人欲罷不能!總之我們的注意力已經支離破碎,能勻給紙媒及其網站的幾乎只有殘渣了。
所以——
紙媒之衰沒有直接責任人。雖然互聯網還是很應該道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幾乎)因我而死。”
當然,慘遭互聯網沖擊的不止是傳統紙媒;二戰后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各行各業——從傳媒業到快消品行業,從零售業到汽車業,不管其規模已經膨脹到了何等地步,統統難逃一劫。
這里我不妨舉一個余溫尚存的“栗子”——7月份聯合利華收購了 Dollar Shave Club ,有人就說它只花了 10 億美元就得到了一把足以讓寶潔不安的利劍。
這話沒錯。寶潔的資本是什么?是每年數十億美元的創新支出,是重金砸死人的廣告,是與零售商之間牢不可破的關系,也是旗下眾多響當當的品牌,譬如那個曾以 5 層刀片為噱頭的吉列。
而 Dollar Shave Club 憑什么就能蚍蜉撼大樹?
第一,托亞馬遜 AWS 的福,它的成立和開張花不了幾個錢;
第二,憑借 Facebook,它拍攝的廣告可以不花一分錢就實現病毒式傳播;
第三,電商模式+日益發達的物流(這個功勞還得算到互聯網頭上)讓其“每月 3 美元即可享受剃刀上門”的服務成為可能。
這都是互聯網的賜福,卻讓寶潔等一干航母級企業感到如芒在背,因為,它們賴以為生的商業模式,很有可能不幾年就被互聯網栽培的新企們破壞掉。
寫到這里,我覺得可以澄清一個概念了。人們有時會把 IT革命與互聯網革命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因為——
一個保護既有者,一個顛覆既有者
剛才已經“揭發”過互聯網給傳統紙媒帶來的命運,現在來看看 IT革命對這一行業的影響:

這張圖記錄了從 1978 至 2015 年間的、美國報紙行業從業情況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近三十年來該行業的從業人數減少了兩成以上,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整個行業的年營收卻幾乎一直都在節節攀升。
說到底,這種讓報界大佬們在互聯網的攻勢面前仍能暫松一口氣的業績,還要歸功于上世紀 80 年代興起、如今已經基本結束的 IT 革命。因為,有了 IT 技術,編輯們只要依靠電腦和局域網等設備,即可輕松完成編輯、排版、傳送等環節,最終讓報紙業乃至整個紙媒行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當然,受益于 IT 革命的行業遍地都是——工作方式的脫胎換骨讓日進斗金成了他們的現實。然而只要稍微留心我們就能發現:IT 革命興起前就已經長成的各界巨頭,在 IT 革命基本結束后仍然是各行各業的領頭者。
也就是說,IT 革命成就了這些既有者,利用技術為他們挖了一條壕溝,保障了他們的日增月盛。但是第一,這場革命最終成就的只是企業及其股東,而不是普通從業者(上面的從業情況變化圖即是一個例證);第二,這場革命壓根就沒有觸及這些既有者的既有商業模式。
而這就決定了,IT革命與互聯網革命完全是兩碼事。
不止如此
與 IT 革命相比,互聯網革命的受益者可謂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升斗小民。
這場革命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以 Facebook(社交)、Amazon(零售)、Netflix(媒體)和Google(搜索與科技)為代表的互聯網帝國——FANG 帝國。
帝國的建造者們各從其類,為不同行業的、想要在互聯網上露臉的人們提供著無限契機。這些建造者們本身大都不生產任何內容,但卻扼住了各行各業的要沖,成為各自消費群體的接入點。內容生產者、原始制造商、供貨商……人人都可免費或者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享用 FANG 帝國提供的平臺。
正因為此,互聯網為所有人都預備了前所未有的創富渠道,一來,這的確讓傳統行業岌岌可危,二來,這也成就了 Etsy、Airbnb 等一干創業神話。
再者,互聯網革命也在破壞中觸發了整個社會的積極變革,這也是 IT 革命無法企及的。
譬如 Uber ,它固然是危及到了傳統出租車行業的利益,但誰也無法否認,它的成功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城市:停車場可能消失不見,網約車將提高人們的生活效率,無人駕駛可讓人們不再從事司機工作,從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再譬如線上教育,沒有互聯網,人們可能需要花費大把銀子去讀商學院方能得到提升,可是有了互聯網,人們卻可能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每月花費寥寥十幾美元就讓自己煥然一新。
這些不正是這個社會所需的嗎?
結語
這場席卷一切的互聯網洗禮已經開始,各行各業目前賴以生存的模式都將被拆毀,誰也無法幸免。這期間整個社會都將陣痛頻發,而我們只能在保持警醒的同時大步向前。如果到了這個關口我們還閉目塞聽、抱殘守缺的話,那才真是“犯下了巨大錯誤”。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
精華文章(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