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割日效應是否存在

股指期貨交割日是合約到期月份的第三個周五,遇國家法定假日順延。到期交割的結算價是滬深300指數最后2小時的算術平均價。
股票市場持續低迷引發各界熱議。有觀點認為每到股指期貨交割日,市場大多暴跌,甚至認為期指交割日前后會有券商聯手打壓幾只權重股,操縱股指期貨市場。
股指期貨的到期日效應指的是,在股指期貨結算日,目標指數的成交量和波動率顯著增加的現象。
之所以會出現到期日效應,主要是由于指數期貨采用現金交割的方式進行結算,而套利的平倉交易、套期保值的轉倉交易與投機交易者操縱結算價格的欲望,在最后結算日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到期日效應。而從A股股指期貨市場主要參與者都是進行日內交易,真正參與套利和套保的交易量還不算太大。
從近期觀察來看,部分套利和套保交易已經開始逐漸平倉和轉倉,這樣來看,到期日效應不會太明顯。
也有分析師指出,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可以考慮在最后交易日前賣出所持有的股票避免劇烈的波動。對看好未來的投資者來說,也意味著絕佳的建倉時機。
有人說,每到股指期貨交割日,市場就以暴跌收場。很多人總是習慣于記住個別幾個暴跌的日子,事實上他自己并沒有去真正統計過。
綜合來看,決定股指期、現貨走勢的是基本面和技術面等因素,與股指期貨是否交割并無直接關系。
其實,交割日當天交割合約的走勢都是很平靜的,不像有些人形容的那么“波譎云詭”。統計顯示,交割日股指期貨主力合約成交金額很低。截至2014年1月27日,期指當月連續合約單邊日均成交額為1699億元,而45個交割日待交割合約成交金額不足700億元,期指交割日沒有出現多空激烈博弈現象。
在海外市場“交割日效應”可以說屢見不鮮。中國香港股市每次股指期貨合約交割前夕恒生指數往往會出現比較大的震蕩,并且行情有時還會比較極端,明顯超越常態。當然隨著合約交割的完成,這種效應會迅速散去,股市行情也就恢復正常。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交割日效應”更多意味著股指莫名的上竄下跳,因此大家一般都很提防,在操作上盡可能地予以回避。
期貨交割是指期貨合約到期時,交易雙方通過該期貨合約所載商品所有權的轉移,了結到期未平倉合約的過程。與其它期貨品種一樣,股指期貨也需要進行交割,屬于合約到期時的正常現象。
只不過股指期貨采用的是現金交割,即在合約到期日,核算交易雙方買賣價格與到期日結算價格相比的差價盈虧,把盈虧部分分別結算到相應交易方,期間不涉及標的實物交割。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以來,期指交割已經成為聯接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重要橋梁,是期貨價格正常回歸并與現貨價格收斂的一項重要保障。
機構操縱股指、打壓現貨市場,并在期指上獲利的模式很難實現。一方面,滬深300指數是A股市場成熟行業藍籌風險投資公司的代表,以規模和流動性作為選樣的兩個根本標準,指數抗操縱性強,波動率低。即便不考慮市場監管處罰的因素,要想打壓滬深300指數,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
另一方面,要操縱市場,必然要試圖影響當天的結算價。從交割制度看,目前期指交割采用現貨指數最后2小時每五秒鐘取樣的算術平均價作為交割結算價,試圖操縱交割結算價的成本巨大。在這樣嚴格的制度面前,其實機構沒有動力,也不可能在交割日興風作浪。
然而就是圍繞這樣一個正常現象,卻出現了所謂“交割日效應”的誤解。有一些市場人士誤以為,一遇到股指期貨交割,股市的波動都會明顯增加,且股市在交割日都會出現下跌。有觀點甚至認為,可以通過“交割日效應”帶來的“利空”實現獲利。
事實真的如此嗎?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股指期貨交割與股市走勢不存在必然聯系。進一步分析還表明,在股指期貨交割日、交割周,現貨股指的表現都與其它時間無較大差別,且股指期貨臨近交割時股市的成交量和波動率都沒有顯著變化。所謂“交割日效應”的說法顯然經不起推敲。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項新生事物,期指的實踐歷程較短,投資者熟悉度不高,規則制度普及工作不足。尤其是在A股市場持續走弱的背景下,被人拿來“撒撒氣”,也是金融期貨市場成長道路上必須經歷的風風雨雨。其實,期指市場沒那么多“陰謀”,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參與者都會理性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